碳中和是國之大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近兩年在水務環保領域的探討也越來越豐富。2022(第七屆)供水高峰論壇上,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以“碳減排三角下,地方水務集團的應對策略思考”為題,進行了精彩分享。
兩分鐘要覽速讀:
1. 2020年,我國城鎮供水系統碳排放量超過0.22億噸CO2。供水行業的碳排放在全行業中大約占0.2%,供水、污水處理和固廢處理加起來占3.5%左右,占比雖小,但并不意味著現在不值得關注和采取措施。水務環保單體項目的碳排放量較小,但項目數量多,加起來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適合政府有關部門從整體層面對行業制定統一的監管要求,對其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進行約束,以提升單個企業碳減排的動力。
2. E20研究院認為,碳減排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系統考量:政策強度、跟蹤評價、國際認可。三個維度必須同時滿足,某個領域的碳減排工作才能快速有效的推動;如果三角缺一甚至缺二,就會造成該領域的碳減排推進過程受到阻礙,這也正是當前很多細分領域面臨困境的原因。
3. 用“二分法”分析,企業控碳的路徑不外乎四種,首先第一層,兩種選擇:降低碳排放或者提升碳吸收,再分別對應演化出第二層的四種方式:①提效節能減排、②改變能源結構、③生態固碳、④技術吸收。在落地實踐中,企業控碳需要找到“突破點”和“切入點”,而現有的能源結構變化需要時間的積累,這就決定了“提效節能減排”是企業控碳最常見、最容易實現、最立竿見影的方式。
4. 對產業來說,碳減排的有效落地,離不開商業模式的進一步形成與演化,這就需要從行業管理視角和企業競爭視角展開交叉分析,找到業務對應的位置,在此基礎上,企業才能提煉出有價值的商業邏輯。
5. 從長遠來看,“碳指標”有望成為綠色發展的“度量衡”。換言之,碳排放將成為衡量一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的重要評價標尺,企業的技術路線選擇、管理水平、社會責任等方面必須遵循正確的價值方向,才能在市場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一方面,水務環保企業不要對當前的碳市場抱有過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企業也要積極謀劃、布局研究,盡早為未來的變化有所準備,尋找降碳的整體最優解。
碳中和是國之大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近兩年在水務環保領域的探討也越來越豐富。2022(第七屆)供水高峰論壇上,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以“碳減排三角下,地方水務集團的應對策略思考”為題,進行了精彩分享。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 薛濤
01供水行業碳排放的基本情況
在2021年“雙十一”的時候,威立雅宣稱SEDIF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實現碳中和的自來水廠,打響了零碳供水方案的“第一槍”,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那么,自來水廠的能耗情況和供水行業的碳排放量,究竟是什么樣的?
眾所周知,供水行業的碳排放主要來源于電力消耗。根據年鑒和E20供水研究中心的數據,業內最關心的兩個能耗指標:“制水單位電耗”和“配水單位電耗”,其平均值分別為266 kWh/km3、365 kWh/(km3·MPa) ,先進值分別為179 kWh/km3、248 kWh/(km3·MPa)。據此,我們可以估算出城鎮供水系統的碳排放量(包括制水、輸配水、二次供水環節,不包括遠距離引調水)。隨著城鎮供水總量的穩步提升,碳排放量也隨之逐年增多。2020年,我國城鎮供水系統碳排放量超過0.22億噸CO2。
如上圖所示,2021年中國碳排放總量約為119億噸,供水行業的碳排放量占全行業的比例約為0.2%,而污水處理通常認為占1%~2%,固廢處理占1.8%左右。因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不同,這些比例會略有差異。從中國當前的現狀來看,發電和工業端以及交通部門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農業、居民、商業和公共服務等行業的碳排放相對較低;工業端中,高耗能的能源加工、鋼鐵、化學原料制造等產業尤為突出。供水行業的碳排放占比雖小,但并不意味著不重要,更不等同于現在可以放任自流、不加約束。事實上,在我國八大碳排放交易試點地區的控排企業名單中,不少涉及供水業務的企業已經被納入管控范圍。如北京自來水集團、深圳水務集團、上海城投水務、重慶自來水、武漢水務集團等。另外,也和我們接下來要談的管理時序和管理策略相關。
02剖析碳減排三角
正如市政環保領域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靠單一技術因素驅動,而是在公共管理的壓力之下,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相互交融所產生的創新驅動和突破,同時后兩者會對居于上位的公管形態產生反作用力(相關閱讀:22年水業戰略論壇薛濤:三生萬物,再談“再生水”)。碳減排也是同樣的道理。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