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濤第二季】第二十期!傅濤談產學研的主體與產品橋梁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提升環境產業的產業化程度,當前產學研轉化率低是橫在技術領域和產業領域的一大鴻溝,這個鴻溝需要用產品化來填平。聽濤第二季第20期邀請您一起,解讀產學研的主體與產品橋梁。
在環境產學研轉化里面有幾個誤區,首先是每次做項目我們要求國家的產業化項目里頭一定要有企業牽頭,但是立項是大學研究院院士們主導的,又要求產業化項目一定有企業牽頭,所以一般高校會找一個大企業掛個名,科研經費的大部分仍然留在研究機構;另外企業不太擅長國家經費的立項程序,企業是一個市場為主導的,他賺錢獲得效益是根本,只有部分企業被政策性的逼迫,有一部分的真正的科研投入,大部分的科研投入實際上是假的。為什么他不肯長期的去投入?跟我們的產業化程度有關系。因為我們大部分的公司是項目公司,是工程公司,項目公司和工程公司的研究是沒有長勁的,因為他不知道下一個項目在哪里。項目要招標的,不中標,你做研究沒有意義;中標了,馬上就要開工,來不及做研究。你就是做了一個項目產品,甲方不要這個項目,標書里不要你這個技術,要低質低價,你的項目根本中不了標。所以我們大部分領域都沒有實現產業化的過渡。
我想糾正一個誤區,并不是大的項目公司、大的工程公司,項目多的、資產多的公司就一定是產業龍頭。其實產學研恰恰要求這個產學研的產一定是產業化的龍頭。產業化的標志是什么呢?你得有產品,沒有產品的公司不是產業龍頭,他毫無疑問是個大企業,現金流資產也多,收入也多,利潤也高,他是個大企業,但他不是大的產業企業。產業企業就一定得有產業的標志,環境領域恰恰缺的是大的產業企業,因為只有產業企業的立項是以客戶為導向的,他要開發產品。我們經常舉例子,像華為的mate產品,他是做個產品,他的研發可以持續,而我們如果是項目公司,研發就不可能持續。只有鎖定產業龍頭,才能做產學研的牽頭單位,而不是大企業就一定能做產學研的牽頭單位。同樣,在高校里頭,不是名氣越大,就是因為產學研的轉化。
產學研在研里頭更多的是帶頭人,在學里頭更多的是學生,學指的是教學,研是指的研究,它是人的因素,只有產的因素指的是產業統籌。我們要用產業化的標尺,來選擇我們產業化的龍頭。破掉雙塔效應,本質上講一定是以市場為導向,市場一定會鎖定在產品上,只有產品才能構架出這種轉化的鴻溝。如果這兩個塔,雙塔斜拉中間那個橋,它就是產品。
為什么要鎖定在產品呢?因為產品有一個產品規劃,產品周期短也得短到三五年,項目的周期短就會幾個月,剛開始沒有中標,一中標就要干,干完很快就要驗收,驗收完以后一旦錯了還不能改,因為要重新批準預算,難做真正的技術性的突破。而產品不同,產品是我先做出來,我先鎖定一定的客戶,鎖定一定的場景,我做出來不斷的提高水平,圍繞這個特定客戶來進行銷售,進行營銷,打動市場。工程項目特點是什么?國家、甲方立了個項,我來尋找一個干活的人,那么這個干活的人就沒法設定一個超出三五年的項目。而產學研的轉化工作,一般都需要至少三五年的準備工作。就是如果沒有一個三五年的以上的研究的正常周期,你很難動員科學家的力量,只能找工程師,可能更多的找設計院,連工程技術人員都幫不上忙,就是連學校都忙不上忙。
為什么我們環保產學研會脫節?因為理論研究需要五年的周期,工程研究需要兩三年的周期,從小事做到大事,做到生產性實驗是需要周期的。而我們的項目周期只給半年、一年,他不匹配,只有設計院的技術人員能匹配。所以我們很多的上市公司的所謂的科研機構,實際是設計部,做方案的,因為只有方案部門能夠在快速的幾個月時間內拿出一個有效的方案來,參與投標,參與施工,產學研就必然會脫節。恰恰是我要做理論研究,就要鎖定一個特定用戶,特定場景,特定的價值,這三個特定加起來就是產品,我們鎖定一個產品,我就能夠持續研發,就像剛才我舉例子,我們從mate1一直做到mate50、mate60,研發不斷,可能會持續十幾年,這個產品部門不會撤銷,他就是針對高端商務客戶的手機應用場景來進行的持續研發。只有到了五年以上,科學家才會介入;只有到了兩三年以上,總工程師才會介入,就是工程專家才會介入;只有到了一年以上,真正的專業人士才有發揮空間。真的要實現產學研的結合,就必須要一個三五年以上的計劃,這就需要一個載體,即產品。
有的領域天生就有產品,他們產業化程度高,像汽車行業、飛機行業、電器行業,本身就是產業化程度很高的產業,他們沒有這個話題,從來不用談產品轉化率低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產業龍頭足夠強大,不是足夠大,而是產業化程度足夠高。我們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企業大,沒有長勁兒,就是因為沒有產品,技術性產品發育不足,服務也沒有產品。像我們行業里很有情懷的龍頭公司,光大也好,北控也好,他也被用戶牽著鼻子走。拿到一個項目,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建成,沒有辦法實現更強的持續性的產品的突破。這個突破不僅僅是工藝技術的,還有生產的、運營的、管理的、服務的,這些東西都需要花時間去打磨的,造成了我們一千個項目一千個樣子,只有現場技術人員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所以科學家一定是站臺式的。我們只能找科學家站站臺,有個院士站站臺,而且我們這個行業還沒有真正的科學家院士站臺的,因為科學家院士他站不了臺,只能找些工程性的院士,還勉強能夠站個臺,因為給的時間太短了。這是我們行業里頭產學研的一個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我們在北大環境學院成立了一個產學研中心,目的就是要選擇產業化程度高的企業作為產學研的龍頭,要調動理論研究、文理科的研究來為我們的產品進行服務。我們如果只解決現實的工程問題,用不著產學研中心,我們直接做就可以了。以前的產學研中心大部分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一個招牌。我希望這種探索能夠為我們打造跨學科國際化的高質量的產品。要打造一款真正引領世界的產品,敢于定義世界的領跑者標準,你必須要從文化、理論研究進行突破,那你就必須給科學家、社會學家有足夠的時間,光靠工程師是做不出世界級的產品的,這里頭需要理論的突破。我們原來是可以向歐美進行學習,現在我們要做到自己有定價權,自己有標準制定權,自己有價值引領權的產品開發,就必須要從頭做產學研,這也是我們這個行業產學研升級的必由之路。我也希望這種嘗試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得到大家的響應,能夠至少在一定范圍內形成引領世界、引領中國產業升級的一條路徑。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
【聽濤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濤:智慧賦能,讓環境設備產品有人格
【聽濤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濤:標準化是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抓手之一
【聽濤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濤解讀環境產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
【聽濤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濤:愚公移山,在開放系統中成就大事業
相關視頻
-
【聽濤第二季】第十七期!傅濤:塞翁失馬,格局決定位置2023-03-13 播放:4052
-
【聽濤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濤:愚公移山,在開放系統中成就大事業2023-03-13 播放:4058
-
【聽濤第二季】第十九期!傅濤談產學研不能融合的根源2023-03-13 播放:5214
-
【聽濤第二季】第二十期!傅濤談產學研的主體與產品橋梁2023-03-20 播放:9678
-
【聽濤第二季】第二十一期!傅濤談生態文明視角下的低碳戰略2023-03-20 播放:10611
-
周傳斌:掌握固廢資源化技術家底 探尋行業高質量創新路徑2023-03-17 播放:9506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提升環境產業的產業化程度,當前產學研轉化率低是橫在技術領域和產業領域的一大鴻溝,這個鴻溝需要用產品化來填平。聽濤第二季第20期邀請您一起,解讀產學研的主體與產品橋梁。
在環境產學研轉化里面有幾個誤區,首先是每次做項目我們要求國家的產業化項目里頭一定要有企業牽頭,但是立項是大學研究院院士們主導的,又要求產業化項目一定有企業牽頭,所以一般高校會找一個大企業掛個名,科研經費的大部分仍然留在研究機構;另外企業不太擅長國家經費的立項程序,企業是一個市場為主導的,他賺錢獲得效益是根本,只有部分企業被政策性的逼迫,有一部分的真正的科研投入,大部分的科研投入實際上是假的。為什么他不肯長期的去投入?跟我們的產業化程度有關系。因為我們大部分的公司是項目公司,是工程公司,項目公司和工程公司的研究是沒有長勁的,因為他不知道下一個項目在哪里。項目要招標的,不中標,你做研究沒有意義;中標了,馬上就要開工,來不及做研究。你就是做了一個項目產品,甲方不要這個項目,標書里不要你這個技術,要低質低價,你的項目根本中不了標。所以我們大部分領域都沒有實現產業化的過渡。
我想糾正一個誤區,并不是大的項目公司、大的工程公司,項目多的、資產多的公司就一定是產業龍頭。其實產學研恰恰要求這個產學研的產一定是產業化的龍頭。產業化的標志是什么呢?你得有產品,沒有產品的公司不是產業龍頭,他毫無疑問是個大企業,現金流資產也多,收入也多,利潤也高,他是個大企業,但他不是大的產業企業。產業企業就一定得有產業的標志,環境領域恰恰缺的是大的產業企業,因為只有產業企業的立項是以客戶為導向的,他要開發產品。我們經常舉例子,像華為的mate產品,他是做個產品,他的研發可以持續,而我們如果是項目公司,研發就不可能持續。只有鎖定產業龍頭,才能做產學研的牽頭單位,而不是大企業就一定能做產學研的牽頭單位。同樣,在高校里頭,不是名氣越大,就是因為產學研的轉化。
產學研在研里頭更多的是帶頭人,在學里頭更多的是學生,學指的是教學,研是指的研究,它是人的因素,只有產的因素指的是產業統籌。我們要用產業化的標尺,來選擇我們產業化的龍頭。破掉雙塔效應,本質上講一定是以市場為導向,市場一定會鎖定在產品上,只有產品才能構架出這種轉化的鴻溝。如果這兩個塔,雙塔斜拉中間那個橋,它就是產品。
為什么要鎖定在產品呢?因為產品有一個產品規劃,產品周期短也得短到三五年,項目的周期短就會幾個月,剛開始沒有中標,一中標就要干,干完很快就要驗收,驗收完以后一旦錯了還不能改,因為要重新批準預算,難做真正的技術性的突破。而產品不同,產品是我先做出來,我先鎖定一定的客戶,鎖定一定的場景,我做出來不斷的提高水平,圍繞這個特定客戶來進行銷售,進行營銷,打動市場。工程項目特點是什么?國家、甲方立了個項,我來尋找一個干活的人,那么這個干活的人就沒法設定一個超出三五年的項目。而產學研的轉化工作,一般都需要至少三五年的準備工作。就是如果沒有一個三五年的以上的研究的正常周期,你很難動員科學家的力量,只能找工程師,可能更多的找設計院,連工程技術人員都幫不上忙,就是連學校都忙不上忙。
為什么我們環保產學研會脫節?因為理論研究需要五年的周期,工程研究需要兩三年的周期,從小事做到大事,做到生產性實驗是需要周期的。而我們的項目周期只給半年、一年,他不匹配,只有設計院的技術人員能匹配。所以我們很多的上市公司的所謂的科研機構,實際是設計部,做方案的,因為只有方案部門能夠在快速的幾個月時間內拿出一個有效的方案來,參與投標,參與施工,產學研就必然會脫節。恰恰是我要做理論研究,就要鎖定一個特定用戶,特定場景,特定的價值,這三個特定加起來就是產品,我們鎖定一個產品,我就能夠持續研發,就像剛才我舉例子,我們從mate1一直做到mate50、mate60,研發不斷,可能會持續十幾年,這個產品部門不會撤銷,他就是針對高端商務客戶的手機應用場景來進行的持續研發。只有到了五年以上,科學家才會介入;只有到了兩三年以上,總工程師才會介入,就是工程專家才會介入;只有到了一年以上,真正的專業人士才有發揮空間。真的要實現產學研的結合,就必須要一個三五年以上的計劃,這就需要一個載體,即產品。
有的領域天生就有產品,他們產業化程度高,像汽車行業、飛機行業、電器行業,本身就是產業化程度很高的產業,他們沒有這個話題,從來不用談產品轉化率低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產業龍頭足夠強大,不是足夠大,而是產業化程度足夠高。我們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企業大,沒有長勁兒,就是因為沒有產品,技術性產品發育不足,服務也沒有產品。像我們行業里很有情懷的龍頭公司,光大也好,北控也好,他也被用戶牽著鼻子走。拿到一個項目,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建成,沒有辦法實現更強的持續性的產品的突破。這個突破不僅僅是工藝技術的,還有生產的、運營的、管理的、服務的,這些東西都需要花時間去打磨的,造成了我們一千個項目一千個樣子,只有現場技術人員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所以科學家一定是站臺式的。我們只能找科學家站站臺,有個院士站站臺,而且我們這個行業還沒有真正的科學家院士站臺的,因為科學家院士他站不了臺,只能找些工程性的院士,還勉強能夠站個臺,因為給的時間太短了。這是我們行業里頭產學研的一個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我們在北大環境學院成立了一個產學研中心,目的就是要選擇產業化程度高的企業作為產學研的龍頭,要調動理論研究、文理科的研究來為我們的產品進行服務。我們如果只解決現實的工程問題,用不著產學研中心,我們直接做就可以了。以前的產學研中心大部分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一個招牌。我希望這種探索能夠為我們打造跨學科國際化的高質量的產品。要打造一款真正引領世界的產品,敢于定義世界的領跑者標準,你必須要從文化、理論研究進行突破,那你就必須給科學家、社會學家有足夠的時間,光靠工程師是做不出世界級的產品的,這里頭需要理論的突破。我們原來是可以向歐美進行學習,現在我們要做到自己有定價權,自己有標準制定權,自己有價值引領權的產品開發,就必須要從頭做產學研,這也是我們這個行業產學研升級的必由之路。我也希望這種嘗試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得到大家的響應,能夠至少在一定范圍內形成引領世界、引領中國產業升級的一條路徑。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
【聽濤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濤:智慧賦能,讓環境設備產品有人格
【聽濤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濤:標準化是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抓手之一
【聽濤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濤解讀環境產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
【聽濤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濤:愚公移山,在開放系統中成就大事業